抱歉,您的浏览器无法访问本站
本页面需要浏览器支持(启用)JavaScript
了解详情 >

关键词

全诗 情感 微风 诗歌鉴赏 春意闹 枝头春意 方式考察 选择题 提问方式 表达效果

两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

简介

出自唐代贾岛的《题诗后》

人物

贾岛(779 年-843 年),字浪仙(亦作阆仙),范阳(今河北省涿州市)人,唐朝著名诗人,与韩愈同时,有诗奴之称,自号碣石山人。

解释

这两句诗我构思三年才得来,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。

赏析

此句体现了诗人贾岛作诗锤字炼句精益求精,布局谋篇也煞费苦心。

注释
吟:读,诵。
知音:指了解自己思想情感的好朋友。
赏:欣赏。
得:此处指想出来。

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

简介

出自唐代杜甫的《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》

人物

杜甫(712 年 2 月 12 日-770 年),子美少陵野老,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,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。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,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。曾任左拾遗 “拾遗 (官名)”)、检校工部员外郎,后曾隐居成都草堂,世称杜拾遗杜工部,又称杜少陵杜草堂

杜甫与李白并称“李杜 “李杜 (称呼)”)”[1],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,又称作“大李杜”,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“老杜”。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,但在身后,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[2]。约 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,作品集为《杜工部集[3]。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。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“诗仙”,杜甫被后人奉为“诗圣”。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“诗史”[4]

杜甫,字子美,自号「少陵野老」,从祖审言,父闲,唐先天元年生。

杜甫少贫,不自振,客吴越、齐赵间。举进士不中第,困于长安。

天宝十三载,奏赋三篇。玄宗奇之,使待制集贤院,命宰相试文章,擢河西尉,不拜,改胄曹参军。会禄山乱,天子入蜀,甫避走三川。肃宗立,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,为贼所得。至德二年,亡走凤翔上谒,拜右拾遗,与房琯为布衣交。时所在寇夺,甫家寓鄜,弥年艰贫,孺弱至饿死,因许甫自往省视。出为华州司功参军,不至。关辅饥,辄弃官去,客秦州,负薪采橡栗自给。

会严武节度剑南,往依焉。遂流落剑南,严武表为参谋,检校工部员外郎,世因而称之曰「杜工部」。武以世旧,待甫甚善,亲人其家。武卒,崔旴等乱,甫往来梓、夔闲。大历中南游,出瞿唐,下江陵,溯沅、湘以登衡山,因客耒阳。游岳祠,大水遽至,涉旬不得食,县令具舟迎之,乃得还。大历五年,令尝馈牛炙白酒,一夕大醉而卒,年五十九。

甫旷放不自检,好论天下大事,高而不切。数尝寇乱,挺节无所污,为歌诗,伤时衰弱,情不忘君,人怜其忠。

甫世誉「诗圣」,与李白并称「李杜」。传《杜工部集》。元稹之言曰:「李白壮浪纵咨,摆去拘束,诚亦差肩子美矣。至若铺陈终始,排比声韵,大或千言,次犹数百,词气豪迈,而风调清深,属对律切,而脱弃凡近,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,况堂奥乎。」白居易亦云:「杜诗贯穿古今,尽工尽善,殆过于李。」元、白之论如此。盖其出处劳佚,喜乐悲愤,好贤惡惡,一见之于诗。而又以忠君忧国、伤时念乱为本旨。读其诗可以知其世,故当时谓之「诗史」。

解释

人性情怪僻只沉溺于美好的诗句,如果诗句不能打动人心,我至死也不肯罢休。

赏析

此句可见诗人“聊短述”的良苦用心,炉火纯青的诗艺,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动人心弦的审美效果。

红杏枝头春意闹

人物

宋祁(998 年-1061 年),字子京安陆(今属湖北)人,徙居开封雍丘(今河南杞县),中国北宋文学家史学家。与其兄宋庠诗文齐名,时呼“小宋”、“大宋”,合称“二宋”[1]。著有《宋景文公集》。

赏析

作者宋祁因词中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一句而名扬词坛,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。

“红杏”句专写杏花,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。词人以拟人手法,着一“闹”字,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,呼之欲出。

上片最后一句终于咏出了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这一绝唱。如果说这一句是画面上的点睛之笔,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。“闹”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,而且,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。“闹”字不仅有色,而且似乎有声,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说:“着一‘闹’字而境界全出。”

一看肠一断,好去莫回头

简介

出自唐代白居易的《南浦别》

人物

白居易(772 年 2 月 28 日-846 年 9 月 8 日)[4]乐天,晚香山居士醉吟先生,在诗界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。祖籍山西太原,生于华州下邽(今陕西省渭南市),唐代文学家,文章精切,特别擅长写诗,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。作品平易近人、通俗易懂,乃至于有“老妪能解”的说法。

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,关怀民生,倡导新乐府运动,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,须取材于现实事件,反映时代的状况,所谓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。他晚年虽仍不改关怀民生之心,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,而多时放意诗酒,作《醉吟先生传》以自况。白居易与元稹齐名,号“元白”,元白两人是文学革新运动的伙伴,分别作有《元氏长庆集》与《白氏长庆集》,称为长庆体,又称元和体。晚年白居易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,人称为“刘白”。

白居易因努力写诗,曾自述或许有人认为他是“诗王[5]或“诗魔[6]唐宣宗曾褒白居易为“诗仙*”,故人称“敕封诗仙*”[7][8],而李白是后世才由民间从“谪仙人”转尊为“诗仙”。

白居易的作品,在作者在世时就已广为流传于社会各地各阶层,乃至外国,如朝鲜半岛日本等地,产生很大的影响。重要的诗歌有《长恨歌》、《琵琶行》、《秦中吟》、 新乐府、《问刘十九》[9]等,重要的文章有《与元九书》等。其中《慈乌夜啼》和《燕诗》即表现他为人孝顺。

白居易,字乐天,自号醉吟先生,又号香山居士,世誉之诗魔,大历七年生,其先盖太原人。北齐五兵尚书建,赐田韩城,子孙家焉。又徙下邽。

居易敏悟绝人,工文章。贞元中,擢进士、拔萃皆中,补校书郎。元和元年,对制策乙等,调盩厔尉,为集贤校理,召入翰林为学士。迁左拾遗。四年,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,以救流瘠,且多出宫人。宪宗颇采纳,以母丧解,还,拜左赞善大夫。

俄贬江州司马。既失志,能顺适所遇,托浮屠生死说,若忘形骸者。久之,徙忠州刺史。入为司门员外郎,以主客郎中知制诰。穆宗好畋游,献《续虞人箴》以讽。转中书舍人。于是,天子荒纵,宰相才下,赏罚失所宜,坐视贼,无能为。居易虽进忠,不见听,乃丐外迁。为杭州刺史,始筑堤捍钱塘湖,钟泄其水,溉田千顷。复浚李泌六井,民赖其汲。久之,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。复拜苏州刺史,病免。

文宗立,以秘书监召,迁刑部侍郎,封晋阳县男。太和初,移病还东都。除太子宾客分司。逾月,即拜河南尹,复以宾客分司。开成初,起为同州刺史,不拜,改太子少傅,进冯翊县侯。会昌初,以刑部尚书致仕。六年,卒,年七十五,赠尚书右仆射。

解释

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,放心前去不要再回头。

赏析

送君千里,终须一别,此句写得情意切切,缠绵悱恻,可见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、万般情思。

注释
南浦:南面的水边。后常用称送别之地。
别:分别,别离。
袅袅(niǎo):吹拂,这里形容西风吹拂。
好去:放心前去。
莫:不要。

谁怜一片影,相失万重云

简介

出自唐代杜甫的《孤雁》

解释

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,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?

注释
饮啄:鸟类饮水啄食。
万重云:指天高路远,云海弥漫。
望尽:望尽天际。
意绪:心绪,念头。
鸣噪:野鸦啼叫。
自:自己。一作“亦”。

赏析

颔联“谁怜一片影,相失万重云?”境界忽然开阔。高远浩茫的天空中,这小小的孤雁仅是“一片影”,它与雁群相失在“万重云”间,此时此际显得惶急、焦虑和迷茫。“一片”、“万重”对比,构成极大的反差,极言其“孤”。“谁怜”二字直抒胸臆,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。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、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。这一联以“谁怜”二字设问诗人与雁,“物我交融”,浑然一体了。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,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。经历了安史之乱,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,诗人流落他乡,亲朋离散,天各一方,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,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,这孤零零的雁儿,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。

泉声咽危石,日色冷青松

简介

出自唐代王维的《过香积寺》

人物

王维​(692 年-761 年[注 1][1]​),摩诘​,摩诘居士​,祖籍山西祁县,其父迁居于蒲州(今山西永济市),遂为河东人。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、画家,号称“​诗佛​”。今存诗 400 余首,重要诗作有《相思》、《山居秋暝》等。与孟浩然合称“​王孟​”。王维早年诗作充满爱国热情,晚年笃信佛教,因此其晚期作品中融合佛法 “法 (佛教)”),充满禅意。

王维受母亲影响,精通佛学,其字“摩诘”,是取自佛教的《维摩诘经》。

王维,字摩诘,唐太原祁人,系出太原王氏支流河东王氏。周长安元年生。九岁知属辞,与弟缙齐名,资孝友。开元初,擢进士,调大乐丞,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。张九龄执政,擢右拾遗。历监察御史。母丧,毁几不生。服除,累迁给事中。

安禄山反,玄宗西狩,维为贼得,以药下利,阳瘖。禄山素知其才,迎置洛阳,迫为给事中。禄山大宴凝碧池,悉召梨园,诸工皆泣,维闻悲甚,赋诗悼痛。贼平,皆下狱。或以诗闻行在,时缙位已显,请削官赎维罪,肃宗亦自怜之,下迁太子中允。久之,迁中庶子,三迁尚书右丞。

缙为蜀州刺史未还,维自表己有五短,缙五长,臣在省户,缙远方,愿归所任官,放田里,使缙得还京师。议者不之罪。久乃召缙为左散骑常侍。上元二年卒,年六十一。

维工草隶,善画,名盛于开元、天宝间。别墅在辋川,地奇胜,有华子冈、欹湖、竹里馆、柳浪、茱萸沜、辛夷坞,与裴迪游其中,赋诗相酬为乐,世誉之诗佛。丧妻不娶,孤居三十年。母亡,表辋川第为寺,终葬其西。

解释

山中泉水撞击危石响声幽咽,日光照在幽深的松林里显得冷峻。

赏析

诗人以倒装句,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,写出景色的幽静清冷。

夜归

人物

周密(1232 年-1298 年),初人,字公谨,号草窗,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弁阳啸翁。著有《齐东野语》等书。

译文
夜归天黑,需撑着竹杖而行,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,发出微光,使人顺利通过。
到了村店,也因月昏无灯,泥路滑,十分难行,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、补衣灯的光亮,照着人继续前行。

注释
筇(qióng):一种竹。实心,节高,宜于作拐杖。这里指手杖。
土塍(chéng):田间的土埂。

赏析

本诗用“夜归”统摄全篇,应把握时令是“夜”和事件是“归”,因此要找出“夜”中的意象,和“归”中意境。既然已“夜深”了,还要归家,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;“竹窗斜漏补衣灯”,这是游子(夜行人)快至家门时所见,夜已深了,家里还亮着“补衣灯”,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,扑面而来。

  一开篇“夜深归客”四字,点明了诗题“夜归”。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?诗中没有交代,但是联系以下几句,读者可以想象,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,思家心切,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,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,而宁愿日夜兼程,摸黑赶路,以致深夜到家。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。“倚筇行”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。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,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,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。

 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:田野里的土埂子上,影影绰绰的鬼火、星星点点的流萤。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、幽光闪烁的环境,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,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、急切回家的心境。途中越是阴冷,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。

 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,首先看到的村店。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, 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,但在归客的眼中,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,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。转过村店,不就快到家了?“泥径滑”三字,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,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。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,匆匆转过村店,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。

  随着画面的延伸,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——“竹窗斜漏补衣灯”。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!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,全村都人睡了,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,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。啊,那不是他所思念、温暖的家吗?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。

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

人物

李益(746 年-829 年),字君虞郑州人,祖籍陇西郡狄道县(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),大历四年齐映进士中唐诗人,以边塞诗作名世,擅长绝句,尤其工于七绝。

译文
傍晚独坐被微风的响声惊动,临窗冥想思绪悠然远飘天外。
微风吹开院门又吹动了竹丛,让人怀疑是旧日的朋友到来。
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因风滴落,渐渐润泽了阶下暗生的青苔。
风什么时候能掀开窗帘进屋,为我拭去绿琴上久积的尘埃。

注释
苗发、司空曙:唐代诗人,李益的诗友,都名列“大历十才子”。
临牖(yǒu):靠近窗户。牖,窗户。
故人:旧交;老友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夫子出于山,舍于故人之家。”
沾:一作“沿”。苔(tái):苔藓。
何当:犹何日,何时。《玉台新咏·古绝句一》:“何当大刀头,破镜飞上天。”幌(huǎng):幔帐,窗帘。
“为拂”句:暗用俞伯牙、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。绿琴,绿绮琴之省称,泛指琴。南朝齐谢朓《曲池之水》诗:“鸟去能传响,见我绿琴中。”

赏析

诗题曰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》,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。“望风怀想,能不依依”(李陵《答苏武书》)。风,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、思恋的比兴之物,“时因北风,复惠德音”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,“故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”又为对故园的思恋。又,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、高尚。孟子云:“君子之德,风也。”因风而思故人,借风以寄思情,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。此诗亦然。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,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,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。

  诗从“望风怀想”生发出来,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。傍晚时分,诗人独坐室内,临窗冥想。突然,一阵声响惊动了他,原来是微风吹来。于是,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,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,盼望故人来到。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,轻轻吹动竹丛,行动自如,环境熟悉,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。然而,这毕竟是幻觉,“疑是”而已。不觉时已入夜,微风掠过竹丛,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,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,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。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,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。可惜这风太小了,未能掀帘进屋来。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,积尘如土。诗人说:风啊,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?结句含蓄隽永,语意双关。言外之意是:钟子期不在,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。什么时候,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,我当重理丝弦,一奏绿琴,以慰知音,那有多么好啊!“何当”二字,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,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,双关风与故人,结出寄思的主题。

  全篇紧紧围绕“闻风”二字进行艺术构思。前面写临风而思友、闻风而疑来。“时滴”二句是流水对,风吹叶动,露滴沾苔,用意还是写风。入幌拂埃,也是说风,是浪漫主义的遐想。绿琴上积满尘埃,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,期望风来,拂去尘埃,重理丝弦,以寄思友之意。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,“疑是故人”属遐想;一实一虚,疑似恍惚;一主一辅,交织写来,绘声传神,引人入胜。而于风著力写其“微”,于己极显其“惊”、“疑”,于故人则深寄之“悠思”。因微而惊,因惊而思,因思而疑,因疑而似,因似而望,因望而怨,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,随风而起,随风递进,交相衬托,生动有致。全诗构思巧妙,比喻维肖,描写细致。可以说,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,而在以巧取胜,以才华令人赏叹。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,或直接写风的动,或因风而动,如:惊、思、开、动、疑、滴、沾、入、拂。但又都是以“寄(思)”为暗线的,如影之随形,紧紧相连。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,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雁引愁心去,山衔好月来

简介

出自唐代李白的《与夏十二登岳阳楼》

人物

李白[注 1](701 年 5 月 19 日-762 年 11 月 30 日),字​太白​,号​青莲居士​,中国唐朝诗人。李白自言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静宁西南),汉飞将军李广后裔,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,与李唐皇室同宗。

一说其幼时内迁,寄籍剑南道绵州昌隆(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 “青莲镇 (江油市)”))。一说先人隋末被窜于碎叶,出生于碎叶,属唐安西都护府(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楚河州托克马克市)。有“​诗仙​”、“​诗侠​”、“​酒仙​”、“​谪仙人​”等称呼,活跃于盛唐​[1]​,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。与杜甫合称“李杜 “李杜 (称呼)”)”[注 2]。被贺知章呼为“​天上谪仙​”、“​李谪仙​”。

李白的诗歌在唐朝已被选进殷璠编选的《河岳英灵集》、于敦煌石室发现的《唐写本唐人选唐诗》、韦庄编选的《又玄集》和韦縠编选的《才调集》。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、裴旻的剑舞、张旭草书称为“三绝”​[2]​。其作品想像奇特丰富,风格雄奇浪漫,意境独特,清新俊逸;善于利用夸饰与譬喻等手法、自然优美的词句,表现出奔放的情感。诗句行云流水,浑然天成。李白诗篇传诵千年,众多诗句已成经典,清赵翼称:“李杜诗篇万口传”(例如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”等,更被谱入曲)。李白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。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 161 至卷 185。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:“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”、“白也诗无敌,飘然思不群”。

李白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兴圣皇帝九世孙,周大足元年生。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,神龙初,遁还,客巴西。白之生,母梦长庚星,因以为名。

十岁通诗书,既长,喜击剑,为任侠,轻财重施。更客任城,与孔巢父、韩准、裴政、张叔明、陶沔居徂徕山,日沉饮,号竹溪六逸。

天宝初,至长安,贺知章见其文,叹曰︰「子,谪仙人也。」言于玄宗,召见金銮殿,奏颂一篇。帝赐食,亲为调羹,有诏供奉翰林。白犹与饮徒醉于市。帝坐沉香亭子,意有所感,欲得白为乐章;召入,而白已醉,左右以水沬面,稍解,援笔成文,婉丽精切。帝爱其才,数宴见。白尝侍帝,醉,使高力士脱靴,力士耻之,擿其诗以激杨贵妃,帝欲官白,妃辄沮止,白益骜放,与知章、李适之、汝阳王琎、崔宗之、苏晋、张旭、焦遂为酒八仙人。恳求还山,帝赐金放还。永王璘辟为府僚佐,璘败,当诛,有诏长流夜郎。会赦,还寻阳。宝应元年卒,年六十二。代宗立,以左拾遗召,而白已卒。或云,李白飮酒醉,欲捉满月,自舟转落而卒。

杜甫之『飮中八仙歌』云,「李白一斗诗百篇。长安市上酒家眠。天子呼来不上船。自称臣是酒中仙。」

世誉白为「诗仙」,与杜甫并称「李杜」。今传《李太白集》。

解释

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,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。

赏析

李白这时候正遇赦,心情轻快,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,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:“雁引愁心去,山衔好月来。”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,雁儿高飞,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;月出山口,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。“雁引愁心去”,《文苑英华》作“雁别秋江去”。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,缺乏感情色彩,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,带走愁心,并与下句君山有意“衔好月来”互相对仗、映衬,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,情趣盎然。“山衔好月来”一句,想象新颖,有独创性,着一“衔”字而境界全出,写得诡谲纵逸,诙谐风趣。

远书归梦两悠悠,日色冷青松

简介

出自唐代李商隐的《端居》

人物

李商隐(813 年 1-约 858 年),义山玉谿生樊南生,祖籍陇西狄道(今甘肃省临洮县),祖辈迁荥阳(今河南郑州),晚唐诗人,和杜牧合称“小李杜 “李杜 (称呼)”)”,与温庭筠合称为“温李”,与同时期的段成式、温庭筠风格相近,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,故并称为三十六体。在《唐诗三百首》中,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,数量位列第四。

解释

盼望着爱妻从远方的来信,寻觅归梦慰藉不成,中宵醒后,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,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。

赏析

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,时间已经很久。妻子从远方的来信,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,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。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,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,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“归梦”中寻求慰藉。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,也总可稍慰相思。但“路迢归梦难成”(李煜《清平乐》),一觉醒来,竟是悠悠相别经年,魂魄未曾入梦。“远书归梦两悠悠”,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、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,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。“悠悠”二字,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、归梦的杳邈难期,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。而双方山川阻隔、别后经年的时间、空间远隔,也隐见于言外。

 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。“敌”字不仅突出“空床”与“素秋”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,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”素秋”的清冷凄凉的情状,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。素秋,是秋天的代称。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。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、皎洁凄寒的秋月、明澈寒冽的秋水,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。

  对于一个寂处异乡、“远书归梦两悠悠”的客子来说,这凄寒的“素秋”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,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。然而,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“敌”的却“只有空床”而已。清代冯浩《玉溪生诗笺注》引杨守智说:“‘敌’字险而稳。”这评语很精到。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“对”字。但“对”只表现“空床”与“素秋”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,偏于客观描绘。而“敌”则除了含有“对”的意思之外,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“素秋”的清寥凄寒意境,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,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,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。试比较李煜“罗衾不耐五更寒”(《浪淘沙》),便可发现这里的“敌”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,初读似感刻露,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,比“不耐”要深细、隽永得多,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。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。

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

简介

出自宋代辛弃疾的《清平乐·村居》

人物

辛弃疾​(1140 年 5 月 28 日-1207 年 10 月 3 日),幼安​,稼轩居士​,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(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)人。生于金国,少年抗金归,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,因归正人的身份,辛弃疾也始终未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及实现他北伐的夙愿。追赠少师忠敏​。18 岁与爱妻谢康正结为连理。

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 “词 (文学)”)人,人称​词中之龙​,与苏轼合称“苏辛”,与李易安并称“​济南二安​”,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。辛弃疾词风“激昂豪迈,风流豪放”,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。​[1][2]

辛弃疾,字幼安,自号稼轩居士,齐历城人,绍兴十年生。少师蔡伯坚,与党怀英同学,号辛党。始筮仕,决以蓍,怀英《坎》,因留事金,弃疾得《离》,遂决意南归。金主亮死,中原豪杰并起。耿京聚兵山东,称天平节度使,节制山东、河北忠义军马,弃疾为掌书记。

绍兴三十二年,京令弃疾奉表归宋,高宗劳师建康,召见,嘉纳之,授承务郎、天平节度掌书记,并以节使印告召京。会张安国、邵进已杀京降金,弃疾还至海州,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,安国方与金将酣饮,即众中缚之以归。献俘行在,斩安国于市。

仍授前官,改差江阴佥判。干道四年,通判建康府。六年,孝宗召对延和殿。时虞允文当国,帝锐意恢复,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、晋、汉人才,持论劲直,不为迎合。迁司农寺主簿,出知滁州。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。留守叶衡雅重之,衡入相,力荐弃疾。召见,迁仓部郎官、提点江西刑狱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,加秘阁修撰。调京西转运判官,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。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,以大理少卿召,出为湖北转运副使,改湖南,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。盗连起湖湘,弃疾悉讨平之。加右文殿修撰,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。以言者落职,久之,主管冲佑观。

绍熙二年,起福建提点刑狱。召见,迁大理少卿,加集英殿修撰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。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,杀人如草芥,旦夕望端坐闽王殿。遂丐祠归。庆元元年落职,四年,复主管冲佑观。久之,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,四年,宁宗召见,言盐法,加宝谟阁待制、提举佑神观,奉朝请。寻差知镇江府,赐金带。坐缪举,降朝散大夫、提举冲佑观,差知绍兴府、两浙东路安抚使,辞免。进宝文阁待制,又进龙图阁、知江陵府。赴行在奏事,试兵部侍郎,辞免。进枢密都承旨,未受命而卒,年六十八。特赠四官。

弃疾豪爽尚气节,识拔英俊,所交多海内知名士。雅善长短句,悲壮激烈,有《稼轩集》行世。绍定六年,赠光禄大夫。咸淳间,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,有疾声大呼于堂上,若鸣其不平,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。枋得秉烛作文,旦且祭之,文成而声始息。德佑初,枋得请于朝,加赠少师,谥忠敏。

解释

最最爱那顽皮的小儿子,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,剥着刚摘下的莲蓬。

赏析

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。二儿子年纪尚小,只能做点辅助劳动,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。三儿子不懂世事,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,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。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、不劳而获的闲人,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,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。“卧”字确实使用最妙, 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、活泼、顽皮的劲儿,和盘托出,跃然纸上,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,意境耐人寻味。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,才悠然自得其乐。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,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,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。这与作者的一首《鹧鸪天》的结尾,所谓“城中桃李愁风雨,春在溪头荠菜花”正是同一机杼,从艺术效果看,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评论